游泳后耳朵闷痛?小心耳道里的“不请自来”

来源: 2025-07-28 14:05:26 次阅读

炎炎夏日,你一个猛子扎进清凉的池水,水花四溅,暑气全消,简直是人间至乐。

可当你甩着湿漉漉的头发心满意足地上岸,耳朵里却隐隐传来一阵闷痛,甚至像塞了团湿棉花,听力也变得模糊——这份夏日烦恼,可能来自耳朵里的“不速之客”。
01
“吸水膨胀”的耵聍堵塞
耵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可别嫌弃,它能保护外耳道皮肤,防止沙砾和水进入,特殊气味赶跑飞来的小虫,过滤缓冲强声巨响,堪称耳道的天然屏障。
然而当你踏入泳池,耵聍就遇到了大麻烦——水!干燥的耵聍遇水,就像压缩海绵泡了汤,体积膨胀,耳道阻塞,造成耵聍栓塞。耳朵发闷发胀,听力仿佛隔了层水膜,自己说话都带回音嗡嗡响,有时还伴随着闷闷的疼痛感。
Q
如何救场?
千万别自己用棉签、挖耳勺去掏耳朵,也不要随意在外采耳,不专业的操作会把膨胀的耵聍怼得更深更结实,甚至可能在耳道内造成微小伤口,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细菌和真菌滋生,引起外耳道炎。
 
正确的做法是寻求专业的耳鼻喉医生帮助,运用精巧的专业工具安全疏通。



02
“趁虚而入”的外耳道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闪亮登场!不要说湖水、海水这样的户外水源,即使是看起来清澈的泳池水,如果消毒不及时或水质管理不规范,仍然可能暗藏细菌或真菌。游泳时水灌进耳朵,如果没能及时排出,温暖潮湿的耳道就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从而诱发外耳道炎症。

初期可能只是耳朵痒痒的,但很快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外耳道红肿,并伴有耳部疼痛感,尤其在牵拉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严重时耳朵更是会流出脓液。
Q
如何救场?
对付外耳道炎症,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生素或抗真菌的滴耳液,或据情况配合口服药使用。
同时也可以做好预防:游完泳,务必让耳朵恢复干爽。歪头单脚跳是经典招式,让重力帮忙带走耳道里的水。也可以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棉片等轻轻吸干外耳道口。
 
03
“暗中作祟”的中耳炎
一般来说,当鼓膜完整时,即使耳朵进水,水也只停留在外耳道,并不会进入中耳从而引发中耳炎。
然而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1
有中耳炎病史者,鼓膜存在穿孔,屏障破损,水进入耳朵后可以抵达中耳,水中的细菌就可能在中耳腔内引发感染。
2
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在游泳时鼻子不慎呛水,水中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导致中耳炎发生。可表现为听力下降、发热、明显的耳朵胀痛等症状。
 
3
腺样体肥大儿童,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腺样体肥大本身就可能合并有中耳炎。腺样体肥大会直接压迫咽鼓管的咽口,中耳腔内的空气无法正常流通,逐渐形成负压。为了调节压力,中耳黏膜的血管会扩张,液体渗出并积聚,最终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如果此时细菌入侵,积液可能继发感染,演变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腺样体本身是淋巴组织,当它发炎时,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鼻咽部的病原微生物和炎性分泌物可能沿着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进一步加重感染风险。
尤其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更短、更宽、更平直,细菌更容易“逆流而上”,引起中耳炎。
 
Q
如何救场?
治疗中耳炎,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口服抗生素、鼻喷剂等。
而对于有腺样体肥大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详细的问诊、耳部检查、鼻内镜检查等手段,来明确诊断并尽早干预。
 
无论是哪种耳部情况,重要的都是及时就医及时治疗,不要拖到症状严重,自己受苦还加重病情!
享受夏天,也要守护耳朵安宁
别让一场清凉的戏水狂欢
变成耳朵糟心的“微生物派对”
做好防护,及时应对
让畅快的水中时光
只留欢笑,不留烦恼

专家团队

点击预约 官方微信
来院分布 TOP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