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免疫卫士到健康刺客,扁桃体该切吗?

来源: 2025-07-21 14:48:44 次阅读

形似杏仁的淋巴组织,驻守咽喉两侧要道,人体忠诚的“免疫卫士”之一——扁桃体。每当病毒细菌企图突破口鼻防线,它冲锋在前,筑起免疫防御第一道屏障;可当反复炎症与异常增生切中要害,这位忠诚卫士也会悄然化身健康刺客...

扁桃体“叛变”
当卫士沦为刺客
01
人体咽部有“咽淋巴环”,包含咽扁桃体、一对腭扁桃体和一对舌扁桃体。而我们狭义所说的扁桃体,多指腭扁桃体,口腔后方两侧的椭圆形淋巴组织,本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前哨站,通过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帮助身体识别并防御病原体入侵。
当遭遇反复感染或异常肥大时,它却摇身一变成了麻烦制造者。
急性扁桃体炎:突发高烧、咽痛如刀割,扁桃体红肿如桃,表面覆满黄白色脓苔;
慢性扁桃体炎:喉咙持续异物感、干痒,看似温和却反复发作;
扁桃体肥大:气道被堵塞引发打鼾、睡眠呼吸暂停,长期缺氧可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颌面发育异常等。
一般轻者通过休息、饮水或辅助药物就可痊愈,然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或严重肥大影响呼吸和睡眠的情况,手术切除便成为破局关键。
切除扁桃体
会摧毁孩子免疫力吗?
02
这无疑是大部分家长对于扁桃体切除最揪心的问题。不过科学证据早已给出明确答案:无需担心!
 
短期波动≠永久损伤!
术后1-3个月,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可能出现暂时性下降,但3个月后免疫指标同健康儿童无差异。
替补选手即刻登场!
舌扁桃体和咽后壁淋巴滤泡会增强免疫活性,接替扁桃体工作,鼻腔、肠道黏膜免疫也会持续发挥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他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淋巴等也会日渐成熟,承担更全面的防御重任,确保免疫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权衡利弊要看长期获益!
切除了反复发炎的病灶,等于拔除了体内的“地雷”,孩子整体健康提升。相比保留一个叛变扁桃体对免疫系统持续消耗,手术带来的轻微、短暂波动几乎可忽略不计。
 


Q:何时必须考虑切除扁桃体?
1年内化脓性扁桃体炎发作≥7次,或连续2年≥5次/年;
因扁桃体肥大引起睡眠呼吸暂停、长期缺氧、腺样体面容倾向、吞咽发音障碍等;
诱发导致顽固性中耳炎、鼻窦炎、肾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全身并发症。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问题请一定要立即治疗!当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专业评估后给出建议,核心依据一定是“利大于弊”,不要让扁桃体更深层次影响健康。
术式解惑
全切or部分切?
03
面对扁桃体手术,家长常陷入第二重纠结——
斩草除根全切掉,又怕切得太多过度治疗;手下留情部分切,又担心卷土重来...
我们不妨就来对比一下这两种主流术式吧!
“斩草除根”
扁桃体窝内切除(全切除)
目的:彻底清除反复感染的病灶组织。
优势:复发率较低,一旦全部切除,基本不存在复发可能。
局限:创面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期较长。
适合人群:扁桃体频繁发炎、化脓或有并发症的儿童。
“修剪树枝”
扁桃体部分消融(部分切除)
目的:精确缩小扁桃体体积,扩大气道空间。
优势:相对温和,术后并发症较少,疼痛感较轻,恢复较快,保留扁桃体部分免疫功能。
局限:残留组织可能再次肿大,需二次手术风险。
适合人群:一般适用于孩子同时存在腺样体肥大的情况,并且扁桃体没有反复发炎或并发症,医生会考虑腺样体切除+扁腺部分消融缩小体积,一次麻醉解决两个问题,避免出现术后代偿增生肥大。
选择术式需个体化评估!医生会综合考量孩子的主要问题、扁桃体结构、既往病史来选择更优术式。
 
Q:术后有出血风险怎么办?
扁桃体术后最常见的风险就是术后出血,术后当天(白膜形成前)及术后10天左右(白膜脱落时)是出血的高峰期。轻则表现为唾液中带血丝,重则表现为口吐鲜血。
术后严格遵照医嘱进食、用药,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都有助于降低出血风险,促进伤口愈合恢复。
出血也不用担心,正确的措施可以帮助有效应对。
保持冷静:过度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可以先尝试冷敷颈部、口含冰块止血。
避免用力:不要用力咳嗽、吐痰或说话,以免加重出血。如果是婴幼儿应帮助他及时吐出,防止形成血凝块呛到气道引起窒息。
及时就医:如果出血量大或持续不停,应立即就医处理。医生通常会先采用棉球或纱球压迫出血点止血,如仍出血量大,难以控制,就可能需要手术止血。
守护孩子自由呼吸与安稳睡眠
就是守护他们无限可能的未来
不妨就趁这个暑假
给孩子的扁桃体做个深度检查
它仍在忠诚守护健康?
还是已沦为需要清除的隐患?
别让叛变的扁桃体
悄悄偷走孩子的成长活力!
 

专家团队

点击预约 官方微信
来院分布 TOP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