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 当心!父母听不清,可能是痴呆的警报

来源: 仁树医疗 2025-10-29 11:51:01 次阅读

山高菊黄,岁岁重阳;
敬老爱亲,情更绵长。
只是当我们陪父母登高望远、举杯赏菊时,
是否也曾惊觉——
有些爱,可能早已被“沉默”阻隔。
当父母开始频繁问“你说什么”,
当家庭聚会变得安静,
当笑容里藏着听不清的尴尬...
听力的流失,悄无声息,
也隔开了最亲密的心。
 
被误解的“听不清”,正演化为孤独
很多老年人并不会把“听不清”当回事。
“年纪大了,耳背是正常的。”他们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可这份“正常”背后,是老年性耳聋在悄然作祟。
 
老年性耳聋
医学上将老年开始出现的,双耳对称的,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称为老年性耳聋,这是一种因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男性约从45岁以后开始出现听力衰退,女性稍晚。
它通常从高频听力开始下降,所以父母往往会感觉“听得见声音,但听不清内容”,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对话。
而真正让人心疼的,不是“听不清”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误解与疏离:
“说了多少遍都记不住”
——可能是他们根本没听清你说的话。
“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固执”
——可能是因为听不清而选择回避交流。
“对家人越来越冷淡”
——其实是害怕暴露听力障碍的尴尬。
他们不是不想交流,而是无法顺畅交流。
久而久之,亲情的桥梁被沉默一点点切断。
 
听力下降不只是“耳朵老了”
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
听人说话像隔着一层雾,尤其是多人同时说话时;
电话、门铃声变得模糊;
经常误听,甚至听成别的字;
常伴耳鸣、眩晕或头重感。


 
更值得重视的是,它并不仅仅影响听觉,还与大脑健康息息相关。
“十聋九痴”并非危言耸听。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实:未经干预的听力损失,是阿尔茨海默病与认知衰退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 认知负荷过载:听不清时,大脑会耗费大量精力去“猜测”内容,久而久之,认知资源被大量消耗,记忆力和思考力都会受到影响。
· 社交隔离:听不清导致沟通困难,使老人逐渐退出社交活动,而社交隔离和缺乏脑力刺激,正是认知功能加速退化的温床。
因此,保护听力,不仅仅是保护耳朵,更是保护父母晚年的大脑健康与生活质量
助听器是“最优解”,而非“最后选择”
万幸的是,如果在早期就给予科学干预,可以显著延缓听力继续恶化的速度。
助听器,就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很多老人一提到“助听器”就下意识抗拒,原因往往不是价格或佩戴不适,而是心理障碍——
 
“助听器又大又丑,
这么显眼别人会不会笑我?”
如今的数字助听器早已进化,小巧精致、功能强大、音质清晰,有些完全隐藏在耳道内,有些设计得像时尚耳机。技术让它们从“医疗设备”变成了“智能穿戴设备”。
 
“戴助听器是不是说明老了,还是晚点再戴好了?”
恰恰相反,主动选择助听器,正是一种积极、时髦的生活态度,是拥抱科技、提升生活品质的明智之举。就像老花眼需要眼镜,听力下降需要助听器,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要。
而且越早佩戴助听器,越能有效维持听觉中枢的反应力。如果长期“将就不治”,听觉神经因为缺乏刺激而逐渐退化,到那时,即便再先进的设备,也很难恢复清晰的听力。
“我网上买了一个试试,怎么效果不好?”
助听器并非普通商品,而是需要精准验配的医疗设备。网上随意购买的产品无法匹配每个人独特的听力曲线,自然难以奏效。
助听器并不是“衰老的标签”,而是沟通的桥梁,是让父母重新拥抱声音世界的钥匙。
所以,不要等到“几乎听不见”才想到去配助听器。当你发现父母:
· 频繁让你重复;
· 电视音量越来越大;
· 对声音反应迟钝;
· 电话沟通变得吃力;
· 逐渐减少与他人的社交互动...
这些都可能是听力下降的早期信号。这时,带他们去专业的听力中心做检查,是最温柔的关心。
 
有些情况可能只是耳垢堵塞或中耳炎后遗症,通过简单治疗即可恢复。
如果确实属于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则应尽早选配助听器,并坚持规范使用,这是保护听觉、延缓退化的科学方式。

专家团队

Whatsapp 官方微信
点击预约 TOP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