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杏仁的淋巴組織,駐守咽喉兩側要道,人體忠誠的“免疫衛士”之一——扁桃體。每當病毒細菌企圖突破口鼻防線,它衝鋒在前,築起免疫防禦第一道屏障;可當反復炎症與異常增生切中要害,這位忠誠衛士也會悄然化身健康刺客...
扁桃體“叛變”
當衛士淪為刺客
01
人體咽部有“咽淋巴環”,包含咽扁桃體、一對齶扁桃體和一對舌扁桃體。而我們狹義所說的扁桃體,多指齶扁桃體,口腔後方兩側的橢圓形淋巴組織,本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前哨站,通過產生抗體和免疫細胞,幫助身體識別並防禦病原體入侵。
當遭遇反復感染或異常肥大時,它卻搖身一變成了麻煩製造者。
急性扁桃體炎:突發高燒、咽痛如刀割,扁桃體紅腫如桃,表面覆滿黃白色膿苔;
慢性扁桃體炎:喉嚨持續異物感、幹癢,看似溫和卻反復發作;
扁桃體肥大:氣道被堵塞引發打鼾、睡眠呼吸暫停,長期缺氧可導致孩子注意力渙散、頜面發育異常等。
一般輕者通過休息、飲水或輔助藥物就可痊癒,然而
對於反復發作的慢性扁桃體炎或嚴重肥大影響呼吸和睡眠的情況,手術切除便成為破局關鍵。
切除扁桃體
會摧毀孩子免疫力嗎?
02
這無疑是大部分家長對於扁桃體切除最揪心的問題。不過科學證據早已給出明確答案:無需擔心!
短期波動≠永久損傷!
術後1-3個月,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指標可能出現暫時性下降,但3個月後免疫指標同健康兒童無差異。
替補選手即刻登場!
舌扁桃體和咽後壁淋巴濾泡會增強免疫活性,接替扁桃體工作,鼻腔、腸道黏膜免疫也會持續發揮作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他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臟、淋巴等也會日漸成熟,承擔更全面的防禦重任,確保免疫指標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
權衡利弊要看長期獲益!
切除了反復發炎的病灶,等於拔除了體內的“地雷”,孩子整體健康提升。相比保留一個叛變扁桃體對免疫系統持續消耗,手術帶來的輕微、短暫波動幾乎可忽略不計。
Q:何時必須考慮切除扁桃體?
1年內化膿性扁桃體炎發作≥7次,或連續2年≥5次/年;
因扁桃體肥大引起睡眠呼吸暫停、長期缺氧、腺樣體面容傾向、吞咽發音障礙等;
誘發導致頑固性中耳炎、鼻竇炎、腎炎、風濕性心臟病等全身併發症。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問題請一定要立即治療!當然,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專業評估後給出建議,核心依據一定是“利大於弊”,不要讓扁桃體更深層次影響健康。
術式解惑
全切or部分切?
03
面對扁桃體手術,家長常陷入第二重糾結——
斬草除根全切掉,又怕切得太多過度治療;手下留情部分切,又擔心捲土重來...
我們不妨就來對比一下這兩種主流術式吧!
“斬草除根”
扁桃體窩內切除(全切除)
目的:徹底清除反復感染的病灶組織。
優勢:復發率較低,一旦全部切除,基本不存在復發可能。
局限:創面較大,術後疼痛明顯,恢復期較長。
適合人群:扁桃體頻繁發炎、化膿或有併發症的兒童。
“修剪樹枝”
扁桃體部分消融(部分切除)
目的:精確縮小扁桃體體積,擴大氣道空間。
優勢:相對溫和,術後併發症較少,疼痛感較輕,恢復較快,保留扁桃體部分免疫功能。
局限:殘留組織可能再次腫大,需二次手術風險。
適合人群:一般適用於孩子同時存在腺樣體肥大的情況,並且扁桃體沒有反復發炎或併發症,醫生會考慮腺樣體切除+扁腺部分消融縮小體積,一次麻醉解決兩個問題,避免出現術後代償增生肥大。
選擇術式需個體化評估!醫生會綜合考量孩子的主要問題、扁桃體結構、既往病史來選擇更優術式。
Q:術後有出血風險怎麼辦?
扁桃體術後最常見的風險就是術後出血,術後當天(白膜形成前)及術後10天左右(白膜脫落時)是出血的高峰期。輕則表現為唾液中帶血絲,重則表現為口吐鮮血。
術後嚴格遵照醫囑進食、用藥,同時避免劇烈運動,都有助於降低出血風險,促進傷口癒合恢復。
出血也不用擔心,正確的措施可以幫助有效應對。
保持冷靜:過度緊張會導致血壓升高,加重出血。可以先嘗試冷敷頸部、口含冰塊止血。
避免用力:不要用力咳嗽、吐痰或說話,以免加重出血。如果是嬰幼兒應幫助他及時吐出,防止形成血凝塊嗆到氣道引起窒息。
及時就醫:如果出血量大或持續不停,應立即就醫處理。醫生通常會先採用棉球或紗球壓迫出血點止血,如仍出血量大,難以控制,就可能需要手術止血。
守護孩子自由呼吸與安穩睡眠
就是守護他們無限可能的未來
不妨就趁這個暑假
給孩子的扁桃體做個深度檢查
它仍在忠誠守護健康?
還是已淪為需要清除的隱患?
別讓叛變的扁桃體
悄悄偷走孩子的成長活力!